第三十八章-《胡杨悲啸》


    第(2/3)页

    李祥文看了一眼马国理,吩咐随从道:“带张义士下去休息,好好对待,千万不要为难他。”

    随从答应一声,搀扶着张凌鹏出去了。

    马国理仍旧气哼哼地说:“如此一个顽梗不化之徒,何必费那么多口舌?还不如一刀杀了痛快。”

    李祥文喝了一口茶水,笑着说:“能不能守住汉中城,也许就在此人身上。”

    马国理有点不相信地摇摇头,问道:“此话从何说起?”

    “将军可知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是怎么死的?”

    “天下人谁不知道这事?袁崇焕私通满清,被崇祯发现了,凌迟处死。”

    李祥文呵呵一笑,又问道:“崇祯是如何发现袁崇焕私通满清的?”

    马国理一瞪眼,说:“这个我哪里知道?你说说。”

    李祥文一边喝茶,一边说起了这至今也扑朔迷离真假难断的事件。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大明崇祯二年即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关宁锦防线,通过蒙古,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

    时任大明王朝蓟辽督师的袁崇焕正在率部巡视防区,得到后金大军围攻北京的军情时,他正好来到山海关。看着细作送来的军情,袁崇焕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心想,好狡猾的皇太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趁虚而入,北京危在旦夕,皇上危在旦夕。

    静思片刻,他已经拿定了主意,吩咐随行的前锋总兵官锦州守将祖大寿道:“祖将军,请集合兵马,即刻随我去北京,解京师之围。”

    不到一个时辰,袁崇焕已经安排妥帖军中诸事,率祖大寿等将领,急点九千兵马,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日夜兼驰,赶在皇太极围攻京师之前,到达了北京广渠门外。

    时值寒冬,大营露宿,缺乏粮料,兵饥马饿,而袁崇焕率领的辽东铁骑,就是在这样极度不利的情况下,背依城墙,先后在广渠门外、左安门外,打退皇太极军队的猛烈进攻。

    袁崇焕身先士卒,策马迎敌,甲胄上布满箭镞,如刺猬皮一般,与后金兵激战于一起。马颈相交,挥刀厮杀,血喷脸面,险象环生。一个后金军士兵一刀砍向袁崇焕,幸亏身边的随从眼快手急,用刀一格,反手一刀,砍死后金士兵,才使他幸免于难。

    骑马观战的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紧盯着挥刀血战的袁崇焕,双眼喷射出极度仇恨的火焰。

    他和袁崇焕有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

    想当年,其父努尔哈赤就曾受挫于袁崇焕固守的宁远城下。此役,不但打破了后金兵百战百胜的神话,而且,努尔哈赤被明军红衣大炮射伤,重伤难治,再加上心情郁闷,不久饮恨而死。后来,决心报仇雪耻的皇太极又在宁锦战场上先后两次败给了袁崇焕。父亲丧命的深仇大恨,两次兵败的奇耻大辱,使得皇太极胸中燃起了熊熊复仇的烈焰,恨不得亲手杀了袁崇焕而解心头之恨。

    在北京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次激战之后,虽然袁崇焕的辽东铁骑损失不小,但成功阻挡了后金军直接攻打北京的步伐。

    后金八旗大军没有因为袁崇焕的阻挡而撤退,相反,他们就地驻营,等待最佳的攻击时机。同时,皇太极听从谋士范文程的建议,暗中使用反间计,以期离间明朝君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

    此前,后金大军在北京广渠门战败,屯驻南海子时,俘虏了明朝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第二天,皇太极下达命令,将杨春、王成德带到德胜门外,指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和巴克什达海等人,对他们加以监守。

    高鸿中鲍承先按照皇太极的旨意,夜里回营,坐在关押两个太监的卧室隔壁,故作耳语,秘密谈话。

    高鸿中问道:“何时撤回关外?”

    鲍承先答道:“你急什么?马上就要进北京了。”

    “真的?”

    “大汗已经和袁崇焕达成了密约,很快就要与之缔结城下之盟。到了那时,我后金大军就可以兵不血刃地进北京了。”

    “你从哪儿知道的?”

    鲍承先嘘了一声,压低嗓音说:“昨天我有急事,到大汗帐中请命,正好碰上大汗和袁崇焕的密使相谈此事,被我听到了。”

    高鸿中故作惊讶问道:“既然大汗和袁崇焕达成了密约,那为何还要打仗?”

    “这是做给崇祯看得。你知道,演戏就要演的像,才会有人相信。”

    “我明白了。我们先和袁崇焕死打,让崇祯看,让他信以为真,然后打开北京城门,到那时,我们就可以长驱直入了。”

    “小声点儿,别让人听见。”

    少顷,高鸿中又问道:“你知道密约的内容吗?”

    “袁崇焕答应事成之后,把山海关之外的地方,全部交给我们管辖,成为后金的国土,两国以山海关为边界,互不侵犯,永世和好。条件是大汗拥戴袁崇焕做皇帝,取代崇祯,大汗还说,朱明王朝已经腐朽没落了,现在正是推翻的大好机会。袁督师文武兼备,心思缜密,是取代朱明王朝的最佳人选。”

    “你咋知道的这么多?”

    鲍承先又压低嗓音说:“你问这么多干啥?等进了北京城,只管做你的大官就是了。”

    “听你的。”

    “咱俩关系好,这事我就告诉你一个人,千万不能让其他人知道。否则,你我都得掉脑袋。记住了?”

    “记住了。你放心好了,我不会告诉任何人的。”

    说话声越来越小,最后,竟想起了响亮的鼾声。

    两人之间的谈话,被隔壁假装卧睡的大明太监杨春王成德听得一清二楚。

    次日,高鸿中鲍承先又受命故意放走了杨太监王太监。

    杨太监等回到紫禁城,将窃听到的高鸿中鲍承先的密谈内容,奏报了崇祯皇帝。

    崇祯帝闻言,先是一惊,继而勃然大怒,牙齿咬得格格作响,既惑于阉党的蜚语,又误中后金的反间计,决定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议饷”。

    隆冬时节,大地冰封,袁崇焕率领的军队,露宿城外,无粮无草。此时听到皇帝要议军饷,袁崇焕自然非常高兴。军队缺饷已经成为当时的最大问题,令他头疼不已。袁崇焕急不可待地要入城“议饷”。

    祖大寿提醒说,这里面会不会有别的事情?应该小心一点儿。

    袁崇焕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皇上召我进城商议发军饷的事,有什么问题?

    此时,北京城九门戒严,城门禁闭。

    袁崇焕单人独骑来到城下。

    城上将士用绳子吊一个筐子下来,袁崇焕就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

    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神色冷峻地坐在那里,既没有说一句问候的话,更没有商议军饷,而是直接下令将袁崇焕逮捕。

    东厂番役一拥而上,将袁崇焕拏掷殿下,褫其朝服,杻押于西长安门外锦衣卫大堂,继而,又将袁崇焕发往锦衣卫南镇抚司监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