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宋阀》


    第(2/3)页

    后来赵官家实在顶不住,单独召见徐六,遮遮掩掩地透l-出,想封刘光国为郡王,刘光世为太尉,刘光远为节度使的想法。徐六问,这是为什么呢?皇帝答说,此番北伐,刘光国为副统帅,功劳不小,所以……

    徐六毫不客气地给顶回去,三朝以来,天子敕封的郡王,无一不是功劳盖世的柱国之臣,要么就是统率王师,抵御外侮,立下赫赫战功;要么就是亮辅良弼,佐天子助成中兴大业,如此,封王可服人心。试问刘太尉何德何能,敢作此奢望?

    刘光世为西军环庆帅,西军诸帅中,最高不过节度使,刘光世又凭什么作太尉?至于刘光远,当初战败之责没有追究,已是开恩,如今还想节度使?有这个道理么?

    皇帝无言以对,徐良更表示,就算皇帝下了诏,宰相这里也绝对不会通过。赵谨没有办法,他其实也知道,刘光国不够资格封王,但皇后再三恳求,实在不好拒绝。但徐良态度如此坚决,估计是真没戏了。

    徐良以为,皇帝这回碰了钉子,应该不再提这事。谁曾想,没过两天,皇帝又把他召去,旧事重提。以他对皇帝的了解,如果不是刘皇后bī得太急,赵官家不会如此。如果再硬顶回去,不是难事,他是独相,总揽朝政,他不点头,这事就得黄。但皇帝毕竟是皇帝,当年仁宗皇帝想封一位宠妃之父为节度使,被包拯犯颜直谏,唾沫星子溅了一脸,最后只当作罢。但当时包拯是谏官,这事言臣作可以,宰相却不成。但就这么封刘光国为郡王,又实在心中不甘,况且人心也不服,思之再三,徐良作了一个让步,刘光国不是要升任淮南宣抚使么?淮南宣抚司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收复山东,如果刘光国把这件事情办成了,那么“郡王”就可以商量。

    他这是给皇帝一个台阶下,赵谨估计也看出来了,当即应允。第二天就发下诏书,按徐六的方案,任命刘光国为淮南宣抚使,所部改编为神武左军,准备收复山东。

    这在外统兵的将帅们封完了,皇帝倒也没有忘记掌控全局,运筹帷幄的宰执大臣们。首当其冲的,就是徐良。为了这次北伐,徐良筹备多年,呕心沥血,功劳不在旁人之下。皇帝亲笔飞诏,高度褒奖评价徐六之功绩,进为“平章军国重事”。

    现行制度,尚书左右仆sh-兼同中书m-n下平章事是宰相,徐良此前任尚书右仆sh-,同中书m-n下平章事,本是次相,但首相去职后,他就成了独相。“平章事”,最初是起于唐太宗,全称就是“同中书m-n下平章事”,这个头衔十分冗长而拗口,是什么意思呢?中书省和m-n下省都是唐代中央的政务机关,意思就是说,带着这个头衔的人,同中书省和m-n下省一起协商处理政务。但从唐高宗时起,实际担任宰相者,就加着这个头衔。到了宋代,时用时废,宰相的名称变化很大。有时候叫同平章事,有时候叫尚书仆sh-,还有时候叫太宰少宰之类。

    平章两个字,意思是“商量处理”,军国重事,就是军队和朝廷的重大事务。去除了“同”字,就不存和谁商量,徐良这个“平章军国重事”,实际是位在宰相之上,但却掌握宰相实权的一个位置。

    大宋这边举国欢腾,庆祝空前胜利,可北面就真有些愁云惨淡了。中原的丢失,可以说nv真人是有心理准备的。从兀术在世时两次攻襄汉未果后,宋金战局就有些逆转的意思在了,如果追溯得早一些,严格说起来,从宋辽联盟开始,nv真人就不再把握战争主动权。金国朝廷上下大概都知道,中原可能保不住。因此,丢失中原地区,nv真人可以接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