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胡杨悲啸》


    第(3/3)页

    这时,正值秋天,阴雨绵绵,整整下了七天七夜,河水暴涨,遍地泥水,根本无法行军打仗。

    由于道路泥泞不堪,官军的粮车难以移动,后勤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李自成趁连日阴雨,明军粮运不继之机,派大将刘宗敏率一万名骑兵从小路包抄到官军后方,切断官军的粮道。

    为了麻痹官军,达到最佳的目的,李自成又运用疑兵之计,亲自手书大牌战书,差人送于孙传庭,约定待雨过天晴之日,与官军决战,以此迷惑官军。

    大明督师孙传庭面对此战书,借着昏暗的灯光,沉思冥想一夜,又派蓟州总兵白广恩打探一番,最后挥笔答复,竟然相信且同意了。

    当然,老谋深算的孙传庭也有自己的打算。

    他在大玩缓兵之计,想借此赶紧筹集粮草,以防不测。

    在这场战役中,流贼是主,自己为客,彼能使用疑兵之计,我也可用缓兵之计。

    兵不厌诈。

    天气阴沉,阴云密布,阴雨绵绵,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

    大明将士们有雨淋而没饭吃,情绪开始逐渐浮燥起来,到处是埋怨牢骚之声。

    这样下去,有可能发生兵变。

    无奈之下,孙传庭只好决定回师迎粮。

    他命令河南总兵陈永福留守军营,自己统率嫡系陕西官军分路回师打通粮道。

    陈永福部看到陕西官军走了,自己却被留下来忍饥挨饿充当替死鬼,都愤愤不平,也都跟在陕西官军后面撤退,军心顿时打乱。

    此时,总兵陈永福虽连杀数人,但也无法控制混乱的局面。

    李自成见状,乘机发起进攻,官军全线崩溃。

    孙传庭陈永福逃到郏县才缓过神来,重新整顿部队,调头迎战。

    在河南郏县宽阔的平原上,双方展开了生死大战。

    大顺军战阵共有五重,第一重是饥民,第二重是步兵,第三重是骑兵,第四重是精锐骑兵,第五重是家属。

    大明官军攻破了前三重战阵,与第四重战阵的精骑激烈鏖战,双方相持不下。

    不久,在大顺军潮水般的攻击之下,蓟州总兵白广恩部的火车营招架不住,率先溃败。

    火车营的溃败引发连锁反应,骑兵也招架不住,纷纷逃跑。

    兵败如山倒。

    战场形势瞬间发生巨变,由双方互相厮杀变为一方逃跑,另一方追杀。

    大顺军倾巢而出,穷追不舍,一日一夜追杀四百余里。

    官军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

    此役,大明惨败,损失重大,大顺由于缴获无数辎重,战略问题也迎刃而解,扩大战果,乘势夺取关中,就像顺手牵羊一样简单容易。

    十月,大顺军攻陷潼关。

    大明督师孙传庭死于乱军之中。

    大明皇帝崇祯怀疑其没有战死,而是隐藏于不为人所知之地,下诏不予赠荫。

    大顺军占领潼关后,长驱直入,一路克捷,很快就包围了大明西部重镇西安。

    未几,西安守将王根子打开城门投降,秦王朱存枢被活捉,陕西巡抚冯师孔等人自杀身亡。

    之后,李自成兵分三路,以万钧雷霆之势,追剿官军残余势力。

    大明官军总兵级将领白广恩、高汝利、左光先、陈永福等人先后归降于李自成。

    大顺军占领西安后,改名为长安,正式定国号为大顺,以长安为都城,并且改元永昌,以大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为大顺元年

    李自成称大顺王,改名为晟,即能够给华夏万民带来光明之意。

    郏县战役和松山大战一样,都是决定大明王朝命运的战略决战。

    但是,这两场战役,都以大明惨败而告终。

    松山大战,大清王朝乘势而起,占领了除锦州宁远之外的大明关外所有地方,彻底改变了大明大清之间的政治军事战略格局,从此,大清完全处于攻势,而大明则完全被动防守。

    郏县之战,原为流寇的李自成占领了大明西部大片土地,拥有了极为广阔的根据地,定国号建政权,结束了流动作战的历史,终于拥有了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的资本。

    当大顺王李自成宣布了进军北京的用兵战略计划后,又大声说:“过完年,也就是明年,我们将进军北京。”

    大顺王朝天佑殿大学士牛金星率先跪倒,带头高呼我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时间,众文武官员紧随其后,哗啦啦跪下一大片,纷纷呼叫万岁不已。

    其中,就有大顺制将军李岩和大军师宋献策。

    至此,大顺王朝决定攻取大明王朝都城北京的计划,将会在大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正月正式实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