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胡杨悲啸》


    第(2/3)页

    白文俊坚定地说:“大明朝不可能被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贼推翻的。他们成不了气候。”他差一点说出父亲你不也是看清张献忠难成大器后才回来的吗?

    白长庚有意想考考儿子:“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朝,过完年就要进北京登基称帝,怎么成不了气候?”

    “李自成这些反贼不过是借着狂风飞上天的风筝,总有一天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

    “精彩。那张献忠占据四川,割地称王,以后会如何呢?”

    白文俊有点不解,父亲还不了解这个所谓的八大王?“不用我说,爹比我知道得更清楚。张献忠从头到脚就是一个混世魔王,杀人狂魔。”

    儿子对李自成张献忠的判断,白长庚是认可的。他又反问儿子:“除了李自成,张献忠以外,还有一股更强的势力,虎视眈眈,麽刀霍霍,紧盯着大明朝。你知道吗?”

    “爹说的是辽东的满清?”

    白长庚肯定地点点头。能看到山海关外的满清,儿子还是有点眼光的。

    白文俊笑了,笑得很开心也很轻蔑。近几年来,满达子虽然不时南下侵犯中原,可每次都是掳掠人口财富而归,哪有建立政权,开创新朝,统治中原的雄才大略?蛮夷终究是蛮夷呀,鼠目寸光,不值得一提。

    “你笑什么?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白长庚极想听听儿子对满清这个崛起于北山黑水的少数民族政治军事集团的分析。这几年来,尽管在家闲居,读书写字养花修身,但白长庚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搜集有关满清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对皇太极死后,诸皇子王爷争权夺利剑拔弩张,满清随时有可能分崩离析的关键时刻,坚决果断拥护皇太极幼子福临登基,维护了满清统一的睿亲王多尔衮,他几乎搜集了当时能搜集到的一切资料,用心揣摩研究,极想拨开笼罩在多尔衮头上的层层迷雾,看清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白文俊笑着摇摇头:“自古以来,能够在中原建立王朝,统治华夏的蛮夷,除了短命的不足百年的蒙古元朝以外,又有几个呢?浩浩华夏,悠悠历史,武功文治,灿若星河,源远流长,岂是茹毛饮血,启蒙开化没几天的蛮夷所能颠覆的?”

    喝了一口茶,见爹听得很认真,丝毫没有反驳的意思,白文俊继续说:“就是蒙古元朝,在九十多年的统治时期内,除了疯狂的圈地建立牧场,到处屠杀汉人,极大地破坏生产,野蛮地摧毁文化外,又干了几件留芳千古,彪炳史册的好事呢?”

    儿子挟千年儒家华夷有别的正统思想之如椽大笔,语气犀利,言辞激烈,滔滔如黄河之水,令白长庚一时语塞无话。

    不过,从方才的一席对话中,他知道儿子虽然胆小谨慎,但也不是迂腐不堪的书呆子,虽然有点政治眼光,但绝不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如若在太平盛世,文俊是一个既会读书又会做官的人,可现实..

    思虑片刻,白长庚不想给儿子泼冷水,扫了儿子的兴,稳稳地说:“你去认真读书,爹同意你参加明年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爹的事情,你就不用操心了。你去把文彪叫来。我有话对他说。”

    两个儿子,一文一武,白长庚甚是欣慰。当然,从内心深处来说,他还是比较喜欢次子文彪的。在这乱世之秋,整天只知埋头读书做学问,沉溺于训诂章句中,是远远不行的,必须学以致用,一定要了解天下大事,视野开阔,胸有雄兵,腹有韬略,方能有所作为,文俊在这方面确实差一点,恐怕乃是先天禀赋所致,后天再努力也无法改变。文彪虽然不甚喜欢读书,但生性机敏,个性强悍深沉,心胸也较文俊开阔,又有一身上乘武功,更能适应这乱世,应该比他哥哥有出息。

    由此,白长庚想到了万历年间东林先生顾宪成的一副对联,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不由得击节赞叹道:“顾泾阳真乃苍然隆冬之松柏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