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先生-《仁君人君》
第(2/3)页
“先生今日要讲什么故事?”林昊炎问。
“陛下先尝尝这是什么?”刘慕松拿出一包纸袋摊开,里面尽是雪白的颗粒(精盐)。
“糖?”
林昊炎用手指沾了些尝。
“好咸,是盐。”
“对,这就是从东海海水中晒出的海盐。”
“用太阳晒就能晒出盐吗?”林昊炎好奇。
“正是,只要有海水,盐随手可得,可是陛下可知道,这一斤盐却可换十斤米。”
“可是为什么盐要卖得这么贵,您也说了,煮盐并不是难事啊?”届时,年幼的林昊炎在得知了盐在民间流通的价格后,向正值壮年的刘慕松提问。
刘慕松宠溺的看着他,给他讲了个故事。
很久以前,齐桓公与管仲论政。齐桓公想要扩大税收来增强国力,然而管仲却认为:“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即是,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所以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使纳税者看起来没有纳税而实际上已经纳了税,这样就可以收钱还不至于造成百姓心理上的抵抗。
这是一个关于税务的故事,刘慕松还举了例子,与其向一个村子里的人家一家一户进行这种浪费人力物力的征税,不如直接向向这个村子卖盐的盐商征税,毕竟税可逃,可衣食住行中不可能逃过盐这一关。而且就算盐的价格相对米面高昂有十倍二十倍之差,可是人每日食用的盐和米面却是百倍之差,因此这也不容易引发百姓的反感。
“再者,盐商还可以成为传递消息的途径,现在道路发达了许多,陛下也许也感受不出来。”刘慕松唏嘘,那场分裂的战争过了这么久,国家终于重新安定繁荣了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