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活字印刷(一)-《新唐》


    第(2/3)页

    李继业笑着说道:“既然各地藩镇对于石敬瑭的卖国行径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那咱们就将石敬瑭的卖国之举传遍天下,让天下百姓都人人熟知,让石敬瑭彻底遗臭万年!”

    吴从汉说道:“主上的意思是,让石敬瑭人心丧尽!”

    “没错!”

    接着吴从汉说道:“好!那我立即召集人手去准备,不过这需要重新雕刻印版,主上容我几日,到时候我将刊印的檄文呈报主上过目。”

    李继业摆了摆手说道:“新印版就不用雕刻了,反正今日也没有别的事情,你带我去一趟咱们天策府刊印的地方,我告诉你们一种更为便利的刊印方法。”

    吴从汉闻言诧异的说道:“更为便利的方法?”

    天策府刊印的地方是吴从汉创立的,原本是一个民间刊印的小作坊,后来被吴从汉以民政部的名义收购了,作为天策府刊印各种文书的地方。所以吴从汉对于印刷术的了解也比较多。

    不过吴从汉的这些了解也只是基于印版等刊印流程层面的,与李继业知道的印刷术知识相比,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二人出了天策府,在一队护卫的陪同下,朝着民政部赶去。路上,李继业给吴从汉普及了一下印刷术的知识。

    关于吴从汉了解的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后世大都认为始于隋代,盛于唐代,“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而明代中叶著名的学者胡应麟认为国子监正式印制儒家经典应该始自冯道,然而唐人柳玭在蜀时就已经发现有出售雕板印刷的基础读本,而毋昭裔贫困时因借书不得,愤然立誓他日富贵之时当刻书以赠学者,后来官至宰相后也的确做到了。

    这些知识李继业依然记得,特别是冯道还参与到推广印刷术的行列之中,更是让李继业记忆犹新。

    此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全面推广了,各地藩镇都有自己的印刷机构。不过各地藩镇筹建自己的印刷机构并不是为了推广书籍、普及知识,而是为了一己之私,或是推行佛教,或是禁锢百姓,或是为了掌控书籍、制衡各地世家,反正没有一个是为了推动文化的发展。

    例如唐人司空表圣在《为东都敬爱寺募雕刻律疏印本疏》中云:“今者以日光旧疏龙象宏持,京寺盛筵,天人信受迷,后学競扇异端,自洛城罔遇,时交乃楚,印本渐虞散失,欲更雕馊。”这里的“日光旧疏”指唐初相州日光寺僧法砺的《四分律疏》。

    吴从汉听着李继业的介绍,也是感叹不已,说道:“所幸我天策府不崇佛,印刷的各类文书也都是府衙之中的公文,或者是提供给商贾的税票等等,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李继业点头赞同,说道:“我记得当年武后掌权的时候,朝廷不仅印刷佛经佛像,还将印刷术用于印发政府文件上。而建中四年,更有作为税收单据的纸质印刷品出现:给与他物或两换者约钱为率,算之市牙,各给印纸。即商品贸易中由政府委派的官员市牙以印纸为凭证征收一定的税款。这与咱们推行的税票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我还记得,当年宪宗元和时期,朝廷发行过一种飞钱,谓之便换,是富豪商人为了携带方便而发明的一种契约式的纸钱,持此飞钱的人到各地钱柜“合券乃取之”。大大便利了商人外出。既然飞钱在各地都能使用,而且要合券才能兑换现钱,所以飞钱的格式必须一致,所以这种飞钱就是印制而成的。这种便携式的纸币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受到人们的欢迎。”

    说到这里,李继业向往的说道:“你看着吧,有朝一日,等到咱们天策府治下的商贾、百工大兴之后,我要在各地州县推广钱柜,以钱柜为网点,普行飞钱之策!”

    吴从汉赞叹道:“如此,天下商贾定当为之欢呼雀跃!”

    说话间,二人便来到了民政部门口,步行进入之后,李继业随口问道:“现在刊印的地方可有编制?”

    “还没有,属下就是找了几个民间刊印的百工,在民政部里面找了几间空屋子,能够印刷便可,没有什么编制可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