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见海瑞错愕的目光,王氏笑完,又满是担忧道:“若是以往,你是不会为了自己的私情,而上疏朝廷,要求收回成命。因为你知道,只要你向皇上提出要求,皇上肯定会答应!” “一个有人情味的你,我很喜欢,也很害怕。” 听着王氏的这一番话,海瑞先是一怔,而后又不在意的一笑,搂着妻子,道:“那是因为大明越来越好了,有皇上在,我不是孤身一人!” 这次,王氏没有再说话,只是在海瑞怀中拱了拱,深深嗅着夫君身上的气味。 婆母说夫君是要做大事的人,她不过是个凭直觉说话的小女人而已,夫君说什么,那便是什么吧,愿皇上庇佑,念夫君劳苦多些宽容。 …… 南京城,赵府。 “好!”此刻,接到朝廷消息和任命后,饶是向来温仲,谦谦君子的张居正,也不由的发出一声低喝,“皇上竟要赐下灵脉!” “而且还是一条八品灵脉,京城也才七品,如此一来,南京这座修仙城可就‘活’了。” “呵呵。”高拱也是笑着轻捏胡须,道:“没想到有一天,我们也能沾上严嵩的光。” “如此一来,所有人都会把目光,放在严家身上,这南京城弄好了,可以是我们的功劳,弄不好,或者出了乱子,自有人弹劾。” “京城四品官以上,才有仙法和仙禄,呵呵,这可是严世蕃自己安排的,”高拱说话间,嘴角挂着冷笑,“人人都想拉下上官,往上爬,毕竟品级越高,得到的仙禄就越多。” “至于我们,就可以在这南京城内,放开手脚的大干一场了!” “还是不能大意。”这时,赵贞吉也收敛了笑容,开口道:“莫要忘了,我们能意识到的,严嵩必然也能想到,但他还是冒着这个承担风险的责任,给南京这座仙城拉了一条灵脉。” “那么南京城对严家来说必然有利可图。” “我曾记得徐阶跟我说过,”这时,以手抚须的张居正,收敛面上的笑容开口道:“严嵩不沾染军权,严家主持变法,发展新国子监。” “而这些年,严家确实在扶持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这些人,尤其是农工商业。” “严家这是要深入大明各行各业,让家族变成一株,根茎深扎大明的参天大树。” “而想要发展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未来的仙朝,那就离不开底层的百姓,比如严嵩提议开设大明第二座‘灵仓’,就需要大量的灵田。” “其他的呢?以后修仙的商人家族会不会有?修仙的医药世家会不会有?”说着,张居正眸光一闪,道:“严家的目标是那三万仙苗!” “看来不会错了,”赵贞吉点了点头,而后微微一笑,道:“不过也好,不论严家是否要图谋那三万仙苗,对我们来说,只要发展起来,都是我等的政绩,”说完,赵贞吉看向高拱,道: “肃卿,你与南京众守备的关系,发展的如何了,他们可愿与我们合作?” 南京城因为地位特殊,明面上在南直隶,由浙直总督唐顺之管,但实际上,真正掌权的,则是各守备和留守司一众实权高官。 至于六部尚书,虽然与各守备,还有留守司留守,全都是正二品,但从权力上来讲,六部尚书只能算是闲职。 不过张居正、高拱和赵贞吉三人,作为曾经内阁的阁老,门生故吏也是不少的。 进入南京城后,三人便拉起了自己的人脉,迅速与留守司和各守备之间开始攀谈。 南京城的守备,除了守备太监外,其他守备都是由大明的功勋家族后人担任,这些人看不上严嵩这种奸臣,但对张居正等人却愿意相交。 再加上这三人都是修仙者,而且还是大明第二批,修为高绝的修仙者,身后家族还有不少底蕴资源,这些人自从得到仙法却无资源,自然将目光放在了三人身上。 如此一来,双方很快便达成一致。 像是南京参赞机务官,与各守备都是一道的实权官职,普遍由兵部尚书担任,高拱虽然是朝廷任命,如果不能融入圈子,也会被排挤。 而现在,高拱俨然成了南京一众实权派圈子里,不可或缺的一位了。 “放心吧,他们这些人的仙法,本就来路不正,朝廷始终不给个说法,有我们背书,还有资源,他们恨不得跟我们上一条船呢。” 高拱自信的一笑说道。 “另外,莫要忘了让工部准备一下,等到五架‘大地宝轮’一到,就着手修葺道路,移山开路,还有运河也要重新拓宽梳理!”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绩,不能放过……” “至于修仙,”说着,赵贞吉语气微微一顿,道:“明日起,计划正式施行。” “除了那三万仙苗之外,继续向应天府范围内其他百姓透露仙法,等到南京城灵脉种下,灵物资源也不缺了,只等着,这大明仙朝第一座修仙大城蒸蒸日上!” “好!” …… 嘉靖五十三年,四月初。 海瑞正式上任南京留守司,留守! 同月,严嵩之孙,严世蕃之子,严绍庭上任留守司经历。 …… 嘉靖五十三年,五月十五。 嘉靖给南京城铺设八品灵脉,南京城这座大明第一修仙大城,正式被“盘活”,充沛的灵气,覆盖整个南京城。 而最初得到仙法的,被朝廷正式登记在册的那一万仙苗,被告知可以吸收天地灵气修炼。 至于那四散到整个应天府范围,各府县村落,得到仙法的家族,也突然得到神秘人资助灵物,开始正式步入了修仙行列。 不过统一的是,这些家族各个都对修仙之事讳莫如深,生怕旁人知晓了去。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家族,一举一动,早都在南京城内各方势力的注视下。 总之,南京城在嘉靖五十三年,六月,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修仙大城! “……” 注1:明洪武十四年,在中都设置了留守司,嘉靖十八年也在荆州设立了留守司,南京城留守司不确定有没有,服务于剧情设立留守司。 注2:南京城作为陪都,最高职权机构,负责军政相关,应该是“南京守备厅会议”,但服务于剧情,本书设立留守司,意在将政务与军事分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