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皇上……”看到嘉靖出来,众人就要行礼,却被嘉靖摆摆手,“行了,都平身吧。” “谢皇上。”众人又各自归位。 反倒是站在大殿中间的清风,此刻扶着禅霜,看着坐在御座上的嘉靖,有些脸红。 当然不是什么害羞,而是觉得自己似乎玩的太过火了,原本可以早早结束,把时间留给内阁众人借题发挥,处理儒宗的,结果自己玩上头了,耽误了不少时间,还把国师禅霜给气哭了。 “清风丫头,你威风啊,”嘉靖肃容说着,身子微微前倾,不过眼神中却没有责怪之意,反而用一种宽容的语气,严肃道: “你跟禅霜都是国师,你把人家给气晕了,成何体统,嗯?” 看着皇上对清风的宽容态度,众人皆是心思各异,果然,清风才是最受宠的那一个。 “皇上,我错了。”清风低着脑袋,轻声道。 嗯,她玩够了,现在只想赶紧回去修炼。 “哼,一句错了就能结束了?”嘉靖轻哼一声,然后大手一挥,道:“听着……” 这时,吕芳赶紧走出来。 在他身后,黄锦和陈洪也赶紧跟上。 “国师清风,禅霜,身为佛道二教如今的领袖,却言行无状,不成体统,无怪呼让佛道二教祸乱天下,着二人禁足玄圃宫与万法宝殿。” “无令不得出!” 听到这话,众人都知道,这场佛道之争的大戏算是彻底的平稳落幕了。 接下来就是重拿轻放,慢慢的各地方衙门会将佛门和道门羁押的一些人释放,如此一来,皇上手里的这俩柄刀剑算是平稳收回。 此时严世蕃心底也微微松了一口气。 毕竟,利用佛门和道门,掀起三教之争,把事情闹大,从而拔除孔家,对儒宗出手的计划是自己跟老爹严嵩一手策划的。 而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找皇上借剑一用,如今剑也算是归还了,还附送了一个佛门这把刀。毕竟,请皇上出手,哪有不付出的道理? 总之,事情了了就算是好。 相比于严世蕃的心底狠狠松了一口气,放松不已,严嵩的面色从始至终都表现得非常平静。 当然从始至终都属于是一个推手,并且作壁上观的清流众人,此刻也是一脸轻松。 这时,只见严嵩微微撇头,看了儿子严世蕃一眼。 收到老爹眼神示意的严世蕃心中一动,知道接下来该说正事了,而后踏出一步,对着嘉靖一礼后,道:“回禀皇上,臣有本奏!” 说着,严世蕃从袖口里掏出一个奏本。 吕芳见此,则是拿着奏本,递到嘉靖手里。 “回皇上,”严世蕃神情严肃,道:“佛道之争虽然自古有之,但臣以为,如今我大明由此佛道之乱,并非完全是佛道二教之过!” “实则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故意挑起佛道之争,而其目的就是要阻止朝廷变法,阻止‘启思革新’的国策推行,这隐藏在背后之人,用心之险恶,令人不齿。” “臣以为,当严惩不贷!” 小阁老严世蕃在这一刻,身上再次爆发出了惊人的圣洁光辉……仿佛是一个忠臣。 “哼!”看着严世蕃这一副伟光正,圣洁无比的忠臣模样,高拱心里就是不爽,不由得将脑袋撇向一旁,发出一声轻哼,他实在是看不惯严世蕃这一副,小人得志的丑陋嘴脸。 装什么忠臣啊,谁不知道你严世蕃是个什么货色,把自己搞得这么为国为民,我们算什么? 接下来毫无疑问孔家要被收拾了,然后就是儒宗。 再紧跟着就是严世蕃的变法之路。 一想到接下来三四年的时间,严世蕃都要风光无限,日后平步青云,他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有种比自己仕途受阻还难受的感觉。 但没办法,这是国策,是皇上拍板决定的。没有人可以在国策上给严世蕃使绊子。 否则就是在抽皇上的脸! “哦?”嘉靖神识一扫,将奏本上的内容看完后,目光投向严世蕃,“那你倒是说说这挑起佛道之争的背后之人是谁?” “经过臣的多方查证,在背后挑起佛道之争,试图阻止大明变法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衍圣公,孔贞干!” “一切只因为臣在嘉靖四十七年年底的时候,提出的‘启思革新’国策,触及到了孔家的利益,孔家便利用他们在儒宗的地位,开始暗中百般阻挠,千方百计的挑起佛道之争!” “经过调查,受孔家之邀,挑起佛道之争的名单,臣已汇总成册,还请皇上过目!”说着,严世蕃又从袖口里拿出一个册子。 吕芳见此,也是赶紧将册子呈上。 “此外,这些人的书信往来,也都已经运往京城,明日便可阅览。”说着,严世蕃深吸一口气,大声道:“皇上,人证物证俱在,还请严惩孔家,严惩衍圣公,严惩儒宗!” 说着,严世蕃直接跪在地上,脑袋杵地。 嗯,如此一副铁骨谏臣的模样,让在场熟悉严世蕃为人的众人,都是眼皮直跳。 不过不爽归不爽,看不惯归看不惯,但他们知道这是必要的,儒宗需要一个由头去处理。 “都看看吧。”嘉靖没有说话,而是抬了抬手,示意吕芳将奏本传给众人看。 很快,从裕王跟景王开始,内阁和司礼监都开始争相传阅了起来。 大殿之上,经过短暂的沉默后,众人又都将奏本归还到了吕芳的手上。 “既然都看完了,那就说说吧,”说话间嘉靖抬了抬手指,示意严世蕃起身,“起来说吧。” “说起儒宗和孔家,臣倒是想起一件事,”这时,严嵩缓缓起身,从袖口里拿出一份奏本,“这是前不久,海瑞上疏弹劾孔家和儒宗的奏本,他也希望严惩孔家,并阐明儒宗之危害。” 接下来要铲除孔家,拿整个儒宗开刀了,那么谁来开刀?除了海瑞,没有人更合适了。 “念给他们听。”嘉靖摆了摆手,没有再看,而是示意吕芳念海瑞的奏本。 “是。”吕芳点了点头,然后打开奏本,开口念了起来。 “臣闻国之兴衰,在于政之得失,民之安危,系于治之宽猛。” “今臣谨陈,孔氏一族独掌儒宗,其势甚炽,窃恐有悖于王纲,有损于皇权,故上疏以陈愚见,望陛下详察!” 听到海瑞开口就是拿整个儒宗,矛头直指孔家,众人都是暗暗敬佩。 现如今整个大明朝敢这么做,敢这么说,又有那个资本和靠山的,只有海瑞了。 “自汉武以来,儒学大兴,孔氏一门,世代承袭,其宗脉绵延,学派蔚然成林。然历朝历代,皆有制衡之道,以防一家独大。” “今孔氏一族,久执经义,广纳门生,私授经术,致使其门人遍布朝野,势力庞大,几可与国之重臣比肩,更有甚者如张慎行之流,更是唯其命而是从!” “此等情形,实与昔年门阀士族之弊无异。” “昔日门阀士族,专权横行,置国家法度于不顾,自成一派,结党营私,致国力衰微,民心离散。” “今孔氏一族,虽以儒学为表,实则以学统政,暗中培植势力,结交四方豪杰,俨然成为一独立王国。” “其独掌儒宗,不惟有违君主集权之意,更有与王朝抗衡之势,长此以往,必将威胁朝廷,动摇皇基。” 嘶!听到这里,众人都不由得在心底暗吸了一口凉气,只觉得海瑞太狠了! 自古以来,皇帝最听不得的就是动摇皇权根基。 汉唐亡与何人?毫无疑问门阀士族! 海瑞直接拿孔家和门阀士族相比,这帽子扣的不可谓不大! 这已经是在说孔家要跟皇帝分权了。 “陛下明鉴,治国之道,首在平衡,不可使一家独大,以免尾大不掉。” “孔氏一族,虽以学术著称,然其影响深远,已非一介学者所能为。” “臣以为,宜早作筹划,以防孔氏一族之势力进一步扩张,以免将来难以驾驭。” “望陛下深思熟虑,采取相应措施,以维国家之稳定,保社稷之安宁。” “谨此上奏,恭请圣裁!” 听完,众人知道,孔家这次是真的完了,海瑞要出手了!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