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只毛发锃亮,体型比一般的鹰隼要大两圈的白毛隼落下。 “去吧!”仆人将秘奏放入灵隼腿上的竹筒里,拍了拍灵隼的脑袋,将其推出窗户。 “啾!”灵隼发出一声嘹亮而尖锐的啼鸣,冲天而起,直奔京城。 终于,嘉靖四十八年,七月。 经过三个月的酝酿,以及朝廷、孔家和各方推手的推波助澜之下,三角之争愈发激烈了。 佛道两家在朝廷推波助澜之下,已经发展出了大批量的信徒。 每一场佛道之争,论道论禅,都会聚集大量的双方拥趸和信徒。 而此时京城,最大的酒楼,醉仙楼内。 此刻就上演着一场佛道两家之争的巅峰对决,而起因自然是因为,一个儒家书生,以如今爆火的话本故事,西游释厄传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展开的一句点评,从而引发了一僧一道两个僧人的对峙! 现如今整个大明朝都知道,儒释道三教可以说是闹得不可开交,双方你死我活。 那书生原本只是随口的口嗨一句:“要说外道,还是佛门吧?佛门才是外来户。”结果好死不死的被边上的僧人听到。 僧人出言辩解,并反问书生。 毕竟现如今,三教之争太过激烈,再加上佛道双方对儒家都不爽,自然咄咄逼人。 但道门之人,有时候又随心随性惯了,虽然也看不惯儒家之人,但有时候如果看不惯和尚的话,自然也会率先对和尚出手。 “阿弥陀佛……”僧人双手合十,道:“施主此言差矣,佛法东传已久,早已融入华夏,成为吾辈精神之依归,何来外来之说?” “好一个融入华夏,”道人哈哈大笑,“大师既然说融入华夏,为何依旧做那西夷之举?” 道人出言,僧人自然不会退避。 儒释道从一开始的,道门和佛门同时被儒宗所欺负,已经演变到了现在三家互相看不惯了。 “还请施主赐教。”僧人始终双手合十,面露谦卑之色,但行为却是非常的明确,就是要跟你杠到底,你最好不要退缩。 “哈哈哈,”见和尚要跟自己论道,道人自然也不会拒了,他哈哈大笑一声道:“口口声声说自己融入华夏,行为举止处处遵循西夷之礼,还要我赐教?哈哈,可笑,可笑!” 道人仰天大笑着,而后突然收声,凝视着僧人,道:“好!那我现在就告诉你,何为西夷之举,何为诸华之容!” “听好了!”道人一摆手中拂尘,傲然道:“端委缙绅,此乃诸华之容!” 听到这里,醉仙楼当中有饱学之士开口为旁边看热闹的人解释道:“身着华美礼服,头戴尊严官帽,配以璀璨绶带,此乃中原华夏礼仪之典范,彰显我等庄重与高雅!” 其他人听闻也是微微点头,尤其是身着华服,已经及冠的青年,下意识的挺拔身姿。 嗯,确实,我华夏礼仪,就是这么的高贵,庄重典雅,看我等就是了! 道人说着,上下打量道人一番,继续道:“而剪发旷衣,此乃群夷之服。” “噗嗤!”醉仙楼中,有人笑出声来,不少人也纷纷点头称赞这句话不用解释,他们都听得懂,“剪发旷衣?”说的就是和尚了! 嗯,这穿着,这发型,确实难看。 道人继续道:“我华夏,擎忌罄折,侯甸之恭,彰显谦逊之礼仪……再说丧葬,我华夏自古便是棺殡榔葬,彰显中夏之风,尔等僧人,火焚水沉,此乃西戎之俗!” 听到这里,众人纷纷点头。 这些僧人确实喜欢玩什么焚烧,水沉,让人死后都不得安宁,这不是蛮夷是什么? 道人说着,语速越来越快,最后冷笑着看向僧人,道:“如此,明白了?” 虽然这道理说的很有道理,也让在场的众人心服口服,并为诸华之容而自豪,可他们没有忘了,自己等着聚在这里是看乐子的。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纷纷看向那僧人,期待着他如何反击。 “施主此言差矣,”僧人双手合十,先是不慌不忙的低诵了一声佛号,而后看着道人轻笑道:“变本从道,不遵彼俗,俗风自殊,无患其乱,这点道理,施主不明白吗?” “我佛度化世人,助众生脱离苦海,此乃功德无量之举,从不拘泥于形貌。” “反倒是施主,拘泥于服饰,外貌,实乃着相了,此乃修行不够。” “且施主在此质问贫僧,如此咄咄逼人,这可有失我华夏礼仪,却与西夷无异了。” 这僧人很聪明,言辞之间立场从未改变,始终将牢记姿势是华夏一方,也不掉陷阱。 “好个诡辩,”道人冷哼一声,道:“也罢,在这衣着外貌上与你争辩也无甚意义,我华夏礼仪之邦,岂会耻笑尔等西夷之举。” “不过你说,佛度化世人,助众生脱离苦海,贫道倒是要笑话你了,区区小道也来显眼?端的是,忘了本了!” 道人说着,开始第二回合的攻击。 “你莫不要忘了,早在晋朝时期,历史就已有公断,《老子化胡经》早有言说,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化胡为佛!” 说到这里,道人直接搬出了历史大杀器。 没错,这道人拿出来的历史大杀器,正是《老子化胡经》这部巨著。 酒楼内一些了解这段公论的人,则开始为其他不懂的人进行讲解。 简单来说,这《老子化胡经》中讲述的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到西域化身佛陀释迦牟尼,对西域人、天竺人实行教化。 具体过程简单概括就是,老子在天竺乘日精进入净饭王妃净妙腹中,出生后自号释迦牟尼,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天竺人实行教化。 而释迦牟尼不过是老子的一个化身。 至于为啥说它是历史大杀器,原因也很简单,《老子化胡经》自南北朝以来,便为佛道二教的一大公案,每当佛道关系紧张之时,《老子化胡经》便成聚讼之所! 双方围绕此书的真伪,辩论了近千年。 而了解完这部著作当中主要讲的内容后,在场众人纷纷恍然大悟。 一时间看向那僧人的目光都变了。 不是,你家佛祖都不过是人家道祖的一个化身,你现在凭什么跟人家道门相争? “阿弥陀佛,”然而面对这如芒刺背的目光,僧人却始终淡定如常,双手合十低诵一声佛号,道:“此乃谬传而已。” “施主所言这《老子化胡经》不过是晋朝道士王浮所作的一面之言而已。” “首先,佛祖诞降在老子之先,并非老子入西域教化后才有佛教。” “其次,道教与佛教有着根本的区别。” “道教追求成仙,却难免老死;佛教追求泥洹灭度,却能脱离死生,湛然常存。” “所以,佛优于道!” “而这所谓的《老子化胡经》不过是王浮,自知不如人所作,故意抹黑而已,此乃心虚之举!” 嗯,别看这僧人虽然面上平静无比,但当道人拿出《老子化胡经》,骑脸说出释迦摩尼是老子分身的一刻,他已经动了嗔念。 因为他明白,近千年来,每当有道士拿出《老子化胡经》,就意味着一场持久战开始。 果然就借道人发出一声冷笑,直接从袖口里拿出了一本泛黄的古籍。 有眼尖之人,刚好看到了封皮上写的五个大字,正是“老子化胡经”。 “飒飒飒!” 此时醉仙楼外大雨滂沱,醉仙楼内,众人兴奋异常。 就连那说书人此时,也目不转睛的盯着场中的僧道二人,甚至有眼尖的开始安排身旁的书童,赶紧拿纸笔,准备记下来。 “哼……”果然和那僧人心中所想一样,在道人拿出《老子化胡经》的一刻,道人满脸冷笑,淡定的翻开了其中一页,开始辩经。 “你所言,不过是心虚之举而已……” 接下来便是一场口水战,听得在场众人口干舌燥,但依旧目不转睛,心里大呼过瘾。 这大雨天,一僧一道来这么一段争论,双方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其中热闹,却也非凡。 不仅如此,随着一僧一道辩论开始,不少人也开始站队了起来,一时间醉仙楼闹哄哄一片。 然而没有知道的是,在醉仙楼顶楼包厢里,却有人全程注视着一幕。 “三教之争,可以结束了。”严世蕃淡淡对身旁的狗腿子,鄢懋卿说道。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