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偏用则暗?对儒家的针对,真的是无处不在! “其三,守旧之弊。儒术崇尚古制,维系旧章,常有抗拒变革之举,阻碍社稷之进步。 缺乏进取精神,过重稳定和谐,致进取之心匮乏,创新之力不足。” “我大明是新生之大明,自当有新气象。不应被某些国之蠹虫所阻碍发展。某些陈旧顽疾,也应该尽早剔除!” 说到这里,严世蕃深吸一口气,道: “以上是臣针对现如今,提出的我大明存在的三大阻碍大明,迈入全新王朝的弊病。” “这些弊病若是让其继续存在,那么即便那时我大明成为仙朝,根本上依旧是一个儒家思想控制下的提线傀儡。” “自古以来,”严世蕃说着,环视众人,侃侃而谈道:“治国无外乎五个阶段!” 严世蕃说着,竖起了手掌。 此时,张居正眉头紧锁,看着严世蕃,此前眼神中的轻视隐隐散去,带了几分认真。 他觉得,严世蕃今日说话,很有条理,似乎并不是在狺狺狂吠,想听听他的高见。 作为一个理智的改革派,张居正对“变法”这两个字,是很敏感的。 严世蕃提出的这三大弊端,固然有其对儒家的不满和对孔家的仇恨,想借此机会报复。 但不论是‘思想僵化’又或者是‘科举局限’和‘守旧之弊’,也都确实是事实。 莫非准备了三年的复仇,严世蕃真能说出点东西来?张居正开始审视起了这个小阁老。 在场之人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张居正能一眼看穿,并想明白其中道理的东西,其他人自然也能想得明白,于是都认真了起来。 嘉靖看着奏本上的东西,眼神中有诧异之色浮现,别说,这严世蕃确实提出了点东西。 虽然大方向,主要还是在复仇孔家,可道理上确实如此,想着嘉靖看向严世蕃。 得到嘉靖眼神的注视,严世蕃知道,自己的这一番言论引起了皇上的兴趣,于是挺了挺脊背腰杆,继续开口说了起来。 “第一阶段,便是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宣扬的无为而治,造成史上第一盛世,文景之治!” “可惜的是,得于斯毁于斯。” “比如,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任用亲信,发展经济,拥有了对抗朝廷的实力。” “吴王刘濞,招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他更是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悍然发动叛变,对抗汉景帝的削藩之策,造成史上赫赫有名的“七国之乱”。” “之后,平定“七国之乱”有功的梁王刘武,为争夺帝位继承权,派人公然刺杀反对自己继位的朝廷大臣袁盎。” “这些实力强大的诸侯王,因为“文景之治”,从而得到了撼动朝廷的实力。” “其二,“文景之治”期间,豪强、巨商、游侠等势力大批出现,荼毒天下。” “一直到汉武帝即位,开始变法。汉武帝在外戚窦婴、田蚡的支持下,任用王臧、赵绾开始推行儒术,企图达到“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的目的。” 说着,严世蕃冷笑连连,道:“儒家,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真正崭露头角!” “等到坚持“黄老之学”的窦太后驾崩,汉武帝开始掌握实权。之后汉武帝重伸尊儒立场,董仲舒作《天人三策》的建议。” “汉武帝予以采纳。从此独尊儒术!这便是第二阶段了!” “之后,第三阶段,便是霸王道杂之!” “董仲舒吸取当时各家各派思想中的新内容来充实自己,提出了“刑者,德之辅”的观点。儒、法并用,以儒为主。” “所谓,以“德”治国谓之王道,以“刑”治国谓之霸道,两者相结合便是“霸王道杂之”。” “在诸侯王、豪强、巨商、游侠等势力不愿意向朝廷主动屈服的情况下,汉武帝用“霸王道杂之”统治天下势在必行。” “之后,汉宣帝继承汉武帝之志,儒家地位因此而再次提升!”说到这里,严世蕃再次冷笑,道:“可惜的是,汉元帝是个废物。” “他继位后,专任德教,改用周政!” “最终导致乱臣贼子王莽篡汉,但是……”说着,严世蕃的话锋猛的一转,道:“在我看来,根源便是汉武帝独尊儒术。” “以至于儒家地位特殊,从而造就了无能的君主,足以看出儒家的之危害有多大!” “虽然后世如唐太宗等明君,乃至于我朝太祖、成祖等都用霸王道杂之,但时至今日,不论是官员,还是皇帝,或是百姓……” “全都被儒家那条条框框所束缚!” “儒家,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中的规则,这种规则,甚至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试图傀儡天下人,从而影响朝堂百官,甚至是皇上。” “民心所向?皇上都不能违拗吗?朝廷国策,为的是千千万万的百姓!” “结果到头来,却说什么泯灭人性,有伤天和,不符合王道?应该以王道教化之……”严世蕃冷笑道:“都是屁话!”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可曾想过,当年沿海那些被倭人欺辱,北境异族抢杀的百姓?和他们的家人?” “这些夷贼,不灭杀干净,不亡其国,灭其种,难道还要好生教化不成?天雷没劈到他们身上,当真说的一口好风凉!” “所以!”严世蕃说完,对着嘉靖一抱拳,道:“臣以为,变法首当其冲,便是废除孔家,衍圣公之爵位!” “其二,修改儒家经典!” “设立“新国子监”,囊括诸子百家学说,设立各支脉。由陛下亲自任命院正及诸博士。” “将儒家,设为百家之一,收回其以往所有尊贵与荣光,与百家平等视之。” 终于,这一刻,严世蕃图穷匕现了。 先是说明现如今大明存在的三大弊端,引起皇帝的兴趣,然后再以汉武帝到汉元帝治国的例子,放大儒家在其中的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儒家学说在荼毒人心,干涉朝政,最终导致王莽篡汉的悲剧。 将昏君无能的罪过,全部推到儒家身上。 最后,第三步,提出废除衍圣公,重立国子监书院,大面积推行诸子百家学说,将原本做大的儒家,视为其中一脉,慢慢淡化其影响力。 可以说这就相当于是在温水煮青蛙,随着诸子百家齐放,儒家的地位便会削减。 至于众人为什么会觉得儒家的地位会被削减,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在不久的将来会步入仙朝,那时候官员百姓都将修仙。 第(2/3)页